纵观历史,市传染病医院学雷锋有着良好的先天“基因”。
从行业特点看,医疗卫生行业也是服务群众的窗口,它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决定着医疗卫生战线必须始终处在学雷锋的最前沿。多年来,市传染病医院作为全市医疗卫生战线的一分子,积极投身到行业学雷锋的行动之中,在学雷锋的过程中,医院始终承继着职业精神。
从医院特色看,市传染病医院始建于1953年,是我市唯一一家以传染、感染及急、慢性相关疾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集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教学、科研、健康管理服务五项功能为一体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建院60多年来,几代医院人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应对了数百起诸如SARS、H7N9、MERS等大大小小的疫情及日常各种急慢性传染病,为保障230万抚顺人民的生命安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面对疫情时,这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基因被一代代的传染病院人传承下来。
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也好,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传染病院人精神也罢,与雷锋精神从本质上都是高度契合的。
基因决定着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传染病医院的灵魂和血脉。因此,学雷锋在市传染病医院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自觉。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各项医疗服务工作中大力弘扬直面疫情和感染、传染风险的奉献精神;像钉钉子一样的刻苦钻研技术业务的敬业精神;坚守艰苦岗位、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的公益精神。
2015年6月的一天,市传染病医院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对一名在韩国务工时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返抚人员,实施应急医学留院观察。医院当即启动应急预案进入了实战状态。全院迅速行动,两个小时内,医院的2号楼全部腾空。这时,七疗区主任杨杰主动找到院领导说:“我已经跟家里请好假了,隔离人员啥时候到?”团委书记、护士李婷婷也找到院长说:“院长,派我去吧,我没孩子需要照顾,家里负担也轻,还是派我去吧。”要知道,中东呼吸综合征是新发传染病,还没有研制出一种与之相对抗的药物,其感染性强、死亡率高,一旦这名韩国务工者真的染上中东呼吸综合征,作为与其近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被感染的可能性极大。这时候最考验的就是医护人员的精神风貌。“当时,医院掀起了报名高潮,很多人都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到应急分队中。我们甚至还得做劝退工作。比如,李婷婷正打算要孩子,我们告诉她人手够了不用去了,可她还是几次请求替换下其他同事。事后,我们问她当时害不害怕,她则说没想那么多,就想着我去了就可以替换下别人。通过这件事,才真正让我们认识到创建‘雷锋式’医院这条路走得对,学雷锋已经成了大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了。”梁松波感慨道。
100个小时大约是5天时间,医护人员每天要为隔离观察者测体温、消杀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送生活必需品、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工作都要与隔离观察者有近距离地接触,但医护人员没人退缩,而是以过硬的应急能力出色完成了此次隔离观察任务。
事实证明,雷锋精神之所以成为医院的建院发展之魂,很大程度上基于其拥有良好的先天基因。
上一条:步履铿锵唱大风 ——市传染病医院创建“雷锋式”医院纪实
下一条:丰厚滋养 典型引路